“曹操墓現象”成因與啟示
發布人:安陽殷墟 點擊數:31017 更新時間:2010年02月25日
作 者: 杜金鵬
發布時間: 2010-01-18
文章出處: 中國考古網
安陽發現曹操墓!
似一聲春雷,神州為之震動!
一時間,國人議論紛紛,一項考古發現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對象。由此引發的一個社會現象很值得我們注意。
一、曹操墓現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部門在河南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發掘的一座古代墓葬,被有關方面認為是曹操高陵,消息一經披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而巨大的反響,一時間,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競相報道;街頭巷尾、酒席飯桌,議論充耳。筆者把這個現象叫做“曹操墓現象”。其特點是:
第一,全民關注。
安陽發現曹操墓的消息公開以后,全國不分地區、不分行業,大家都很關注,都在追問幾乎相同的問題:“安陽真的發現曹操墓了?”筆者在新年期間到飯店用餐,飯店高管在探知客人來自考古科研單位后,追出店外很虔誠地探問:“曹操墓是真的嗎?”而相同的問題筆者已經回答過無數遍了。
第二,內低外高。
安陽發現曹操墓的消息公布之后,考古界的反應有些低沉——沒有喧囂的歡呼,沒有苛刻的責問,大家都在等待更多、更專業的考古資料的發表。而考古學界之外,倒是一片沸騰,歡呼者有之,暗喜者有之,懊惱者有之,質疑者有之,跟考古搭邊不搭邊的人,紛紛站出來發話。
第三,質疑頗多。
安陽發現曹操墓的消息報道之后,立即引來一些質疑、批評之聲。提出質疑的人有文化名人、知名學者,有文史家、收藏家,等等。而且,肯定性的意見一般都是被質疑性意見逼出來的被動表態。
第四,國際轟動。
中國的一項考古發現,在國內的轟動波及到了世界各地,尤其在東亞地區更是頗受關注。
二、成因分析
“曹操墓現象”其實并非孤立、偶然現象。因此很值得我們分析探討。
筆者認為,縱觀當前曹操墓考古發現成為大眾焦點,其成因大致有六條:
其一,曹操歷史地位特殊。在中國歷史人物中,像曹操這樣深入人心、婦孺皆知的,并不多見——盡管在推動社會改革發展方面曹操并不是貢獻最大的。他是漢魏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后來因為一部小說成為歷史上奸詐權臣的代表。當今人們關心他的陵墓之考古發現,順理成章,并不奇怪。
其二,文化遺產意識增強。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在我國成為重要國策,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迅速增強,幾乎人人關注考古,關注重要文化遺產的命運。像曹操墓這樣特別重要的文化遺產,怎能不被大家重視?
其三,信任危機漫延。近年來,國際國內屢有各種“造假”事件被揭露,人們對于“造假”十分敏感。社會對學術界、新聞界、政府官員的信任度屢受考驗。因此,每當發生重大事件,人們總要習慣性地從反面思考追問,“曹操墓”考古發現亦難例外。在此背景下有人發問“曹操墓”考古發現是否是考古版“華南虎照片門”事件,便不足為奇。但實際上,有的質疑本屬猜測,至少不是科學討論;有的質疑本身缺乏科學依據,不足以推翻發掘者的觀點。
其四,考古工作動機引發疑問。在不少報道中,都提到“曹操墓”的考古發現,緣于對帝王陵墓的“渴求”,以及當地政府破除常規撥款支持考古發掘。在有些人看來,既然“動機不純”(不純粹是科學研究,或至少最終目標不是科學研究),其結果必然可疑。加上有人“計算”出“曹操墓”的旅游價值每年數億,更“坐實”了“曹操墓”考古發掘動機不純的懷疑。其實,無論考古目的多么復雜,這項發掘終歸是依照考古規程進行的學術活動,雖然地方政府歷來很少對來本地進行考古工作的科研單位給予經費支持,但實際上地方政府原本就肩負著這項責任,現在財政寬裕了,向考古事業投資無可厚非。
其五,考古信息發布時機引發質疑。中國考古界本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幾十年來默默地、辛勤地耕耘著自己的園地。隨著社會的發展,考古界日益開放,考古發現日益走近民眾。但“曹操墓”考古信息發布存在缺陷,主要是信息發布時機不當——田野考古發掘尚未最終結束,考古資料尚未全面整理,有些問題尚未深入討論,且時值年末。在信息不完整、不確切的情況下,人們表示某些疑問是完全正常的。
其六,媒體過度關注?!安懿倌埂钡陌l現有較強新聞價值,媒體予以高度關注可以理解。但媒體在報道過程中,順勢推動甚至有意催生了種種質疑,使得問題復雜化。
三、幾點啟示
“曹操墓現象”對于考古學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作用,這就是促使考古學家更加嚴謹、謹慎。但在另一個方面,它損害了考古學的嚴肅性,損害了考古科研部門和管理部門的公信力。
縱觀“曹操墓現象”,我們至少應該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不要低估了考古學的科學性、嚴肅性。
考古學是一門講求實證的科學,有著自己的科學理論和學術規范。就現有考古資料而言,有學者得出安陽西高穴村大墓可能屬于曹操陵墓之結論,符合考古學研究規范,是可以接受的學術“推論”。其論據中,至少有四條是比較有力的:一,其年代屬漢魏時期,與曹操墓年代基本相符;二,其地望與史書和出土古代墓志所記載的曹操墓位置大體符合;三,其墓葬規制屬王侯墓葬等級,與曹操身份基本相符;四,隨葬文物中至少有8件(1件來自盜墓者,7件是考古發掘所獲)銘刻有“魏武王常所用”等文字,“魏武王”與曹操下葬時身份相符。
歷史告訴我們,在考古研究中,追求“百分之百的鐵證”幾乎是一種苛求、很多時候是一種空想。
事實上,在“曹操墓”考古發現論戰中,提出反對意見者要證實自己的觀點,反而比論證肯定性意見更困難。
不要低估了考古學界、考古學家的學術道德、社會責任心。
中國的考古學界,具有優良的學術傳統,雖然在當前形勢下,考古界也難免沾染一些不良習氣,但畢竟還是最純樸、正直的群體之一。環顧左右,象民工一樣整日勞作在田野中、任憑風吹雨淋不動搖,其薪資待遇卻遠不及城市白領的,除了考古學家,還有多少學科的從業人員是這樣的?支撐大家如此癡情考古的,是事業心和責任心!
雖不敢說考古界是“凈水池”,但要這里面“渾水摸魚”還是相當困難的。
不要混淆專業學術研究與公眾參與討論。
考古學要服務于人民,考古學家有向公眾解答問題的責任與義務。但是,切不可在學術問題的討論中,混淆專家探討與公眾參與的界限。對于曹操墓考古發現,人人都有質疑發問的權利,但不是人人都有定論的資格。專業問題在專家層面解決,是科學的態度。如同醫學問題要由醫學家解決、國防問題要由軍事家決斷一樣,曹操墓問題只能在考古學范疇內解決。這不涉及學術歧視問題。
希望社會能給考古界一個安靜的研究環境和充分的研究時間。假以時日,考古界一定會拿出一個在業內較廣泛接受的說法。
名人說話要守規范,要有社會責任感。
在當前信息時代,名人有“名人效應”,因此名人講話要有社會責任心?!皼]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個原則永遠不過時。一定要在充分調查、深入研究之后,再張口說話。以敢說、亂說搏名,終必毀名。
考古發現認證、發布制度有必要改革、規范。
根據現在的文物法規,考古發掘工作實行屬地管理,省級文物管理部門是當地考古工作的主管部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當地最高考古科研機構,也是安陽西高穴大墓考古發掘主持單位。因此,“曹操墓”考古發現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社會公布,在目前是適當的。
只是,社會的進步要求我們,考古發現要有一個權威的認證和發布制度,誰有資格有權利認證、發布考古發現,須盡早制訂專門的行業規范。這是“曹操墓”考古發現爭議給我們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