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代積年與各王在位年數
發布人:安陽殷墟 點擊數:35765 更新時間:2008年01月07日
殷代積年與各王在位年數一直是殷史研究中的難點。史籍中有關各王在位年數之記載互有異同,而積年總數也不相同。
有251 年、264 年、271 年、273 年等不同說法。殷史年代學中的難點是在對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年數的推斷上。根據周文王在位年數和殷代甲骨卜辭、金文之研究,發現此三王在位年數之和的最低值為65年或66年;對史籍的研究,發現三王在位之和的最高值為73年或74年,帝乙、帝辛在位之和為52年;據“黃組”周祭卜辭研究,確定帝辛在位31年或32年(含武王伐紂之年)。據此,分別得出了文丁在位22年、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或32年,殷代積年為273 年或274 年(含武王代紂之年)。
一、史籍中關于殷代王年的記載
殷代積年和各王在位年數,是殷史研究中的難點,也是這次“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與武王伐紂年代之研究有著密切的關系。
《史記殷本紀正義》引古本《竹書紀年》云:“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注:此《紀年》數字,是據趙紹祖《校補竹書紀年》、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朱右曾《汲冢紀年存真》之記載。見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第30─3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這一說法為史學界多數學者所接受。然而,遷殷后各王在位年數,史籍或缺載,或記載不一,至今不能定論。由于各王在位年數不能確定,致使學界對殷代積年之總數273 年提出疑問,認為可能是275 年、773 年、251 年等等(注:盤庚遷殷至紂滅亡之總年數,因《史記》注本版本有異而頗有出入。275 年說見武昌書局翻刻明震澤王廷喆刊本;同治金陵書局???;日本龍川龜太郎《史記會注》本。
773 年說見乾隆殿本《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即百納本)。251 年說,則是有的學者據今本《竹書紀年》各王在位年數相加而得的結果,并無史載依據。)。由此可見,殷代各王在位年數之研究,是一個十分迫切的而又重要的課題。
關于殷代各王在位年數,史籍記載不一?,F將《尚書無逸》、今本《竹書紀年》、《太平御覽》卷八十三、《皇極經世》等書所載各王在位年數匯集一起,作為研究的資料。至于其他書中的零星記載,因不系統,未將列入?,F將史籍中各王在位年數列表整理如下:
1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殷之積年為273 年,但今本《竹書紀年》所記各王在位年數之和為251年,相差22年。這里有兩種可能:一、古本《竹書紀年》所載273 年不準確;二、今本《竹書紀年》所載各王年數有失誤或遺漏。究竟屬于哪種情況,須研究論證后才能知曉。
2 、《太平御覽》所記各王在位年數,與今本《竹書紀年》有較大出入;但殷代積年為271 年,與古本《竹書紀年》只差2 年,大致符合,說明該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 、無論是今本《竹書紀年》,還是《太平御覽》與《皇極經世》,它們對各王在位年數之記載,互有出入,而且沒有哪種記載是與273 年完全吻合的。這就要求我們對這些材料認真研究,從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便為各王在位年數之推斷提供科學依據。
[pagecute]
二、殷代各王在位年數推斷
殷代各王在位年數推斷,是一件難度極大的工作,過去由于條件不具備,幾乎無人問津。近些年來,國內學者中,先后有李仲操先生、常玉芝先生對此進行過推斷。李仲操先生推斷的結果是:盤庚28年、小辛3 年、小乙10年、武丁59年、祖庚11年、祖甲33年、廩辛4 年、康丁8 年、武乙35年、文丁13年、帝乙9 年、帝辛42年。(注:李仲操?!秾ξ渫蹩松棠攴莸母?,《中原文物》1997年1 期,第11─12頁。)。常玉芝先生推斷的結果是:盤庚28年、小辛3 年、小乙10年、武丁59年、祖庚11年、祖甲33年、廩辛4 年、康丁31年、武乙35年、文丁20年、帝乙20年以上,帝辛25年(注:常玉芝?!兑蟠鷼v法研究》第56─57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 月。)。
從上面二位先生的推斷中可以看到,在武乙以前諸王在位年數中,除康丁不相同外,其他均一致;而在文丁、帝乙、帝辛3 王在位年數中,則相距甚遠。這正說明了殷代歷史年代學中,其難點是在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年數的推斷上。按照李仲操先生的推斷,殷代只有241 年,與古本《竹書紀年》所載相差32年;按照常玉芝先生的推斷,殷代為265 年,距古本《竹書紀年》所載仍差8 年。為此,筆者對殷代各王在位年數重新進行探討。
1 、盤庚至武乙各王在位年數推斷
盤庚至武乙各王在位年數,史籍記載較詳,各書雖有歧異,但多數相距不是太大。在李、常二位先生的推斷中,我同意常玉芝先生之推斷?,F在,我將推斷的理由扼要說明如下。
盤庚,據今本《竹書紀年》所記,在位28年。盤庚在他即位后第14年遷殷,第15年“營殷邑”。因此,盤庚在殷都繼位的時間實際是14年?!痘蕵O經世》記盤庚在位27年,與今本《竹書紀年》相差1 年,基本相符?!吨駮o年》材料早,當以該書所記28年為是。
小辛:今本《竹書紀年》所記為3 年,《太平御覽》、《皇極經世》分別記為21年與20年。陽甲、盤庚、小辛、小乙乃是兄弟4 人,王位繼承是兄終弟及。小辛是第三位繼任者,故在位時間不會很長,應以3 年為是。
小乙:今本《竹書紀年》所記為10年,《太平御覽》與《皇極經世》分別記為20年和28年。同小辛的情況一樣,小乙是第四位繼任者,故在位時間亦不會很長,應以10年為是。
武?。焊鲿d均為59年,從無異議,不作討論。
祖庚:今本《竹書紀年》記為11年,《太平御覽》、《皇極經世》均記為7 年。從殷墟“出組”卜辭反映的情況看,祖庚在位不會太短,應以11年為是。
祖甲:《尚書無逸》、今本《竹本紀年》、《皇極經世》均記33年,僅《太平御覽》記為16年。從殷墟“出組”卜辭數量相當可觀來看,祖甲在位時間較長,應以33年為是。
廩辛:各書所記均較短,分別為4 年和6 年。殷墟卜辭中,廩辛“何組”卜辭數量少;并且,常玉芝先生通過研究,發現“黃祖”周祭卜辭中,不見廩辛受祭(注:常玉芝?!兑蟠鷼v法研究》第56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 月。)。
[pagecute]
這些情況反映出廩辛在位時間確實很短,故取4 年說。
康?。航癖尽吨駮o年》記為8 年,《太平御覽》記為31年,《皇極經世》記為21年?,F存的殷墟卜辭中,康丁卜辭數量不少,應是他在位時間較長的證據,故取31年說。今本《竹書紀年》記為8 年,明顯失誤。
武乙:今本《竹書紀年》記為35年?!短接[》卷八十三引《竹書紀年》說:“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豰,馬八匹?!庇钟洠骸叭迥?,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從這些歷史事件看,武乙在位35年應當可信,《皇極經世》記為4 年明顯失誤。
2 、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年數推斷
此三王在位年數,今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同《太平御覽》、《皇太極經世》之記載相距甚遠,歷來學者莫衷一是,是殷史研究中的難點。李仲操先生與常玉芝先生對此三位在位年數之推斷,亦大相徑庭??梢?,要解決此三王在位年數,有極大的難度。但我認為,歷史學和甲骨學發展到今天,解決這一學術課題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現分述如下。
第一、通過周文王在位時間之研究,可以確定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時間之最低年限。周文王的父親是季歷。
《竹書紀年》載,季歷曾向戎狄部落大舉用兵,“伐西落鬼戎”、“伐燕京之戎”,“伐翳徙之戎”等等(注:見《后漢書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而古本《竹書紀年》又有“文丁殺季歷”和“文丁十一年,周伐翳徙之戎”的記載(注:見方詩銘、王修齡?!豆疟局駮o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兩相校對,可證“文丁殺季歷”是在文丁十一年之后。季歷被殺后,文王才即位。故周文王即位第一年當在文丁十二年之后。文王繼位后第42年為受命元年,文王受命九年崩。受命九年加上稱“西伯昌”時之41年,合共為50年。故《尚書無逸》說:“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边@是可信的。文王卒年,《史記周本紀》和劉歆《世經》都說在武王滅周前4 年。由此,從文王即位至帝辛滅亡共為54年。文王即位只能在文丁12年之后。由此,從文丁即位至帝辛滅亡之年數至少應在66(12+54 )年以上。換言之,文丁、帝乙、帝辛3 王在位年數之和不得少于66年。
第二、通過殷墟卜辭研究,已推斷出文丁、帝乙、帝辛3 王在位之最低年限。近年,常玉芝先生在研究“黃組”周祭卜辭中發現:“黃祖”周祭卜辭中的王二祀、王六祀、王二十祀分別有3 種不同的祀譜,此3 種不同的祀譜應分別屬于文丁、帝乙、帝辛三個王(注:常玉芝?!渡檀芗乐贫取返?91 ─305 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又《黃組周祭分屬三王的又一證據》,《文博》1993年2 期,第55頁。)。這是十分重要的發現。由于3 種不同祀譜中均有“王二十祀”之記載,那就證明了文丁、帝乙、帝辛3 王在位時間都不得少于20年。而且,商代末期《宰椃角》(帝辛時器)
銘文云:“佳王二十祀翌又五”,說明帝辛在位不得少于25年。如此,3 王在位年數之和不得少于65(20+20+25)年。
這與前面的第一條推論互相吻合。
第三、通過史籍研究,發現了文丁、帝乙、帝辛3 王在位年3 之和和最高值。今本《竹書紀年》、《太平御覽》、《皇極經世》關于文丁、帝乙、帝辛3 王在位之記載,雖然相差較大,但3 王在位時間之和卻十分接近:今本《竹書紀年》為74年;《太平御覽》和《皇極經世》則為73年,相差僅為1 年,基本吻合。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很可能是客觀真實的反映。74年或73年,很可能就是3 王在位時間之和。這個“和數”又恰恰與前面的第一條、第二條推論相吻合。
第四、通過史籍和卜辭研究,發現了帝乙、帝辛在位年數之和。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帝辛在位52年。這一記載明顯不妥:前面第三條推論已經說明,3 王在位年數之和為74年或73年;前面第二條推論中已說明,3 王在位之年數各自不得少于20年。如此,帝辛在位決無52年之理。但是,“52年”這一數字決不可忽視,它很可能是帝乙、帝辛在位年數之和,而錯記到帝辛一人之上。這是本文的一個重要“假定”。這一“假定”并非臆想,而是以卜辭研究為依據:日本學者島邦男(已故),通過對“黃組”周祭卜辭研究,證明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注:島邦男?!兑笮娌忿o研究。本論。第一篇》,1958年出版。中譯本于1975年臺灣鼎文書局出版、溫天河、李壽林譯。)。二王在位年數之和為51年,與本“假定”只差1 年,可證本文“假定”并非“子虛烏有”。
[pagecute]
根據以上四條,可將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數推斷如下:
1 、文丁在位年數。由于今本《竹書紀年》中三王在位年數之和為74年,帝乙、帝辛在位年數之和已“假定”為52年,故文丁在位年數當為22年(74─52)年。這個年數符合前面第二條推論中“三王在位時間都不得少于20年”之條件。
2 、帝乙、帝辛在位年數。由于帝乙、帝辛在位年數之和已“假定”為52年;而且,《宰椃角》之銘文又限定了帝辛在位不得少于25年。這就決定了帝乙、帝辛在位年數不能平均分配。他們究竟各多少年,可作如下兩種推斷。
一、根據《太平御覽》、《皇極經世》三王在位年數合共為73年,文丁在位已推斷為22年,則帝乙、帝辛在位年數只能在剩余的51年內分配。前面已經指出過,日本學者島邦男通過對“黃組”周祭祀譜之研究,證明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這一結論應當可信。此二王在位年數之和恰為51年,三王在位年數之和為73年,與《太平御覽》、《皇極經世》三王在位之總年數完全吻合。
二、根據今本《竹書紀年》三王在位之總年數為74年,帝乙、帝辛二王在位年數之和為52年,則帝乙、帝辛在位年數在52年內分配。島邦男推斷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二王在位年數相加較今本《竹書紀年》所記尚差1 年。為什么會有這1 年的差數呢?這是因為,島邦男推斷的帝辛在位年數中,沒有包括帝辛亡年。帝辛亡年,也就是武王伐紂之年,對帝辛來說是個殘缺之年。據《尚書武成》所載,武王克商是在二月甲子,故帝辛在位的最后一年,實際不足兩個月。而當時的殷王朝大廈將傾,時局緊張,人心惶惶,是否還能有序地舉行周祭,實在是個疑問;即便有,其卜辭能否保存至今,也是個疑問。
因此,島邦男在推斷帝辛在位年數時,不可能利用帝辛在位最后一年(武王伐紂之年)的卜辭材料。他推斷的帝辛在位31年,只能是止于武王伐紂前一年的在位年數,而不是止于武王伐紂之年的年數。而按照中國的習慣,帝王在位之最后一年,不管實際上是幾個月,在計算王年時,都是作為整個計入的。故此,帝辛在位年數,計算到紂亡時,實應是32年,而非31年。這樣,三王在位年數分別為:文丁22年、帝乙20年、帝辛32年。帝乙、帝辛在位年數之和為52年,三王在位年數之和為74年,其總數與今本《竹本紀年》所載完全吻合。
三、結論
為說明問題,現將本文之推斷,連同李仲操先生、常玉芝先生之推斷,列表整理如下:
1 、本文推斷殷代積年為273 年和274 年。此有兩種結果的原因,在于今本《竹本紀年》所記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數之和與《太平御覽》、《皇極經世》所記三王在位年數之和相差一年。相差的原因,是今本《竹書紀年》所記三王在位年數之和中,包括了帝辛亡年;而《太平御覽》、《皇極經世》所記三王在位年數之和中,不包括帝辛亡年。帝辛亡年,實際上不足兩個月。因此,一般說來,殷代積年應以273 年為準,古本《竹書紀年》所載是準確的。
2 、本文對殷代各王在位年數之推斷,其積年總數符合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其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數,符合有關文獻之記載,亦符合“黃組”周祭卜辭之記載,相信能經受住歷史的檢驗。它證明了本文前面關于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數之和為74年(或73年)、帝乙、帝辛二王在位年數之和為52年之“假定”是對的,是與歷史真實相符的。
3 、今本《竹書紀年》關于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數中,各王在位年數均不對,但總數卻對,說明今本《竹書紀年》確實經過人為的“改動”。這種“改動”,開始可能是無意的,錯將帝乙、帝辛在位年數52年記到帝辛一人頭上;后來是被迫的,為了彌補帝乙在位年數之空白,只好從文丁在位的年數中,抽出9 年給了帝乙,這樣文丁在位變成13年。這種“改動”是在三王在位年數總和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由于這一人為的、錯誤的“改動”,給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