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十五次科學發掘概述
發布人:安陽殷墟 點擊數:40596 更新時間:2008年01月07日
[b]一、殷墟發掘概述[/b]
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8月史語所派董作賓至安陽調查殷墟甲骨出土情況,經過調查,董氏認為殷墟的甲骨文字并沒有挖完,還有繼續發掘的價值。這樣,就開始了殷墟的發掘工作。自1928年10月——1937年6月,十年間史語所在安陽共組織了十五次發掘。 殷墟的發掘基本上分三個時期:1928——1937年為殷墟發掘的開創時期。1950——1957年為殷墟考古恢復期。1958——1985年為全面開展期。
第一次發掘:屬于小規模試掘,時間1928.10.13——31日由主持董作賓,從洹河南岸至小屯村中分三個發掘區,共開探坑40個,發掘面積280平方米,共發現甲骨文854片、以及銅、陶、蚌、玉石器等。
第二次發掘:1929.3.7——5.10日由李濟主持,分村北、村南、村中三個發掘點,共開3*1.5米探坑43個,面積280平方米。這次發掘開始注意到地層的劃分和對灰坑、墓葬等以及現象的考察。發掘中共發現甲骨文740片、大量陶器、獸器、陶范、銅器及石器。
第三次發掘:1929.10.7——21日,11.15——12.12日,由李濟主持,發掘地點在小屯村北和西北兩處,采用開縱橫探溝的方法以了解地層情況。在村北開30~40*1米探溝21條,3*1米探坑118個,發掘面積836平方米。共發現墓葬24座、灰坑11個,出土甲骨文3012片。著名的大龜四板、牛頭刻辭和鹿頭刻辭為這次發現之精品。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石器、陶器、骨器等。陶器中還發現了一片彩陶及一些釉陶、白陶片。在村西發現墓葬6座基殷代文化堆積層。通過這次發掘,李濟認為:“殷墟的范圍,實超出小屯村境界以外”。
第四次發掘:1931.3.21——5.12日李濟主持,地點小屯村北、四盤磨、后岡等。小屯村北發掘,開始將小屯遺址分為A、B、C、D、E等五區,分別由梁思永、郭寶鈞、董作賓負責。開探溝175個,面積大約1470平米,發現大片版筑基址、房子、灰坑及墓葬(18座),出土甲骨文782片,青銅武器、工具及鑄銅陶范,陶器有白陶、釉陶、灰陶等,還出土有玉石、骨牙、蚌器等??覧10中出土大量獸骨,郵鹿頭刻辭、虎頭骨、象牙床、鯨背胛、牛骨及鹿骨等。尤以象骨及鯨骨的發現,對于研究商代的動物群以及當時的氣候、生態環境與交通更具有重要意義。
四盤磨發掘由吳金鼎、李光宇負責。開5*0.7~1米探溝21個,發掘面積100余平米,發現灰坑、墓葬等,出土陶器、銅器、石器、蚌器等。
后岡發掘由梁思永負責,開探溝25個,發掘面積216平米,發現白灰面房子、窖穴等,出土彩陶、黑陶、灰陶、以及骨器、石器、蚌器,并出土一塊字骨。這是小屯以外第一次甲骨文字的發現,這次發掘的最主要的收獲是發現了殷代、龍山、仰韶文化直接疊壓的地層關系,從而確定了這三種文化的時代序列。
第五次發掘:1931.11.7——12.19日由董作賓主持,地點小屯、后岡,小屯村發掘出原有五區以外又開F區,參加發掘的學者有董作賓、郭寶鈞、石璋入。公開探坑93個,發掘面積818平米,發現房基、窖穴(9座)等,出土甲骨文381片,首次發現版筑基址疊壓大圓坑的地層關系。后岡發掘11.10——12.4日,參加發掘的有梁思永、劉耀等,共開探坑20個,發掘面積385平米,除發掘龍山時期的白灰房子外,還發現一條長70米,寬2~4米的夯土圍墻。
[pagecute]
第六次發掘:1932.4.1——5.31日由李濟主持,發掘地點有小屯、高井臺子、王??诒钡?。小屯發掘共開探坑82個發掘面積約900平米。參加發掘的有董作賓、劉嶼霞、石璋如、李光宇等。發現一處面積為30*10的版筑基址,上有三座門及排列整齊的柱礎石,學者們斷定為宮殿遺跡。高井臺子位于侯家莊西北,洹河之濱。發掘者吳金鼎、王湘,共開探坑33個,發掘面積約300平米,在這里又一次發現殷代、龍山、仰韶文化層疊壓的現象。李濟、吳金鼎在王??诒钡匕l掘,開探坑9個,發掘面積約116平米,發現殷代墓葬及窖穴等。
第七次發掘:1932.10.19—12.15日,主要在小屯村北的A、B、C、D四區工作,又李濟主持,參加發掘的有董作賓、石璋如、李光宇。共開探坑173個,面積為1612平方米。發掘多座版筑基址,形狀有矩形、凹形、條形等,上排列有整齊的柱礎,還有窖穴、房子、墓葬等(16座)。它說明小屯北地確為殷代宗廟宮殿所在。窖穴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如坑E161出土成層鹿角,坑E181出土5801件珍貴文物,還發現甲骨文29件,墨書白陶殘片一件,上有毛筆書寫的“祀”字。
第八次發掘:1933.10.20—12.15日由郭寶鈞主持。地點在小屯、四盤磨、后岡。共開探坑136個,面積約300平方米,發現兩處版筑基址,基址上除石礎外,還有銅礎10個,龍山窖穴4個,殷代灰坑一個,隋墓9座,出土了甲骨文297片,以及殷代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四盤磨發掘自1933.11.15—21日,發掘者李光宇,開探坑2個,計20平方米,發現殷代小墓一座。后岡發掘1933.11.15—1934.1.3日,發掘者劉耀、石璋如、李景聃、尹煥章。共開探坑57個,發掘面積約300平米。除繼續發掘夯土圍墻外,還發現了一座兩個墓道的殷代大墓、殷代小墓兩座。大墓四隅發現殉葬人頭28個,此乃首次發現殷代殉人遺跡。
第九次發掘:1934.3.9—4.1日,由董作斌主持,參加發掘的有劉耀、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尹煥章。地點在小屯村北、侯家莊南地、后岡、武官村南霸臺。共開探坑28個,面積約300多平米。發現版筑基址、灰坑、灶各一座,隋墓4座、甲骨片441片及其它文物。在小屯發掘之際,侯家莊村民在村南地盜掘出甲骨文,董作斌得知后當即停止小屯發掘,全體工作人員調往侯家莊南地發掘。共開探溝120個,面積1271平米,發現夯土基址兩處,窖穴15個,墓葬19座。出土甲骨文、銅、陶、玉石器等。其中以大龜7版為最重要發現。自此出土甲骨文地點自小屯、后岡外,又增一處侯家莊南地。后岡發掘繼續發掘龍山時期的夯土圍墻和殷代大墓。結果找清了龍山圍墻分布范圍及其大小,特別是后岡大墓的發現,啟示學者們去尋找殷王陵的信念。
第十次發掘:1934.10.3—1.1日,參加發掘的有石璋如、劉耀、祁延霈、尹煥章、胡厚宣。地點在侯家莊西北岡,面積約3000平米。在西區發現4座帶4條墓道的大墓,在東區發現小墓63座,發掘了32座,其中大多為祭祀坑。學者們根據大墓的規模宏大、隨葬品豐富精美,推斷其為殷代帝王陵墓。
[pagecute]
第十一次發掘:1935.3.15—6.15日,參加發掘的有石璋如、劉耀、祁延霈、李光宇、王湘、尹煥章、胡厚宣、夏鼐。發掘面積8000平米,在西區將四座大墓挖到底,在東區發掘了411座小木(大都為祭祀坑)。其中埋砍頭及全驅人葬坑外,還有車葬坑、馬坑及動物葬坑。出土大量器物,其中有青銅器牛鼎、鹿鼎、大圓鼎,數以百計的銅盔、大量的戈、成捆的茅,精致的石雕、玉器、牙雕、儀仗漆器等。
第十二次發掘:1935.9.5—12.16日,地點在侯家莊西北岡,為殷墟發掘以來工程最大的一次,面積約9600平米。在西區發掘了三座帶4條墓道的殷代大墓(M1217、M1500、M1550),一座未建成的大墓M1567以及少量的小墓(殉葬坑)。在東區發掘了一座帶4條墓道的大墓M1400、兩座帶兩個墓道的大墓M1443、M1129,785座小木(大多為祭祀坑)。出土了許多精美的青銅器、玉石器、骨器、儀仗器和一件罕見的蟒皮或鱷魚鼓。
第十三次發掘:1936.3.18—6.24日,由郭寶鈞主持,參加的有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王湘、高去尋、尹煥章、潘懿。地點在小屯村北B、C兩區,面積約4700平米,發現版筑基址4處,灰坑127個,墓葬181座(其中一部分為祭祀坑)H127甲骨坑出土甲骨文17096片,其中完整龜甲達300版之多,實為殷墟發掘以來最為驚人的發現。
第十四次發掘:1936.9.20—12.31日,有梁思永主持。發掘地點在小屯村北C、I兩區,面積約3950平米,發現版筑基址26處,灰坑122個,墓葬132座(部分為祭祀坑)以及水溝等,發現了一批精致的銅禮器、玉石器及大量的陶器、青銅武器等,出土字甲2片。
第十五次發掘:1937.3.16—6.19日,由石璋如主持,地點在小屯村北C區,面積約3700平米,發現夯土基址20處,窖穴220個,祭祀坑和小墓103座及水溝等。出土甲骨文599 片以及一批銅器、白陶、玉石器等,還出土了一批陶范、陶模和內范。
[b]二、殷墟的范圍與布局概況:[/b]
殷墟就目前的認識,殷墟的范圍東起安陽市西北的郭家灣,向西經高樓莊、薛家莊、王???、霍家莊、白家墳、梅園莊、孝民屯、北辛莊、等村莊,東西長約6公里;南邊由苗圃北地、經花園莊、小屯村,再由小屯村向西北到四盤磨過洹河至武官村、侯家莊南地、西北岡一帶;東邊由小屯村東北地跨過洹河、經大司空村、小司空村、前營至三家莊,南北長達4公里以上,其面積約為24 平方公里。在此范圍之內,居住遺址和墓葬比較密集。在此范圍之外,郭家灣東北的洹上村也曾發現過殷代文化遺物,近年經鉆探得知,在苗圃北地以南,相距不到1公里的劉家莊村南、村北也分布有殷代居住遺址和墓葬,而且文化堆積層較厚。在梅園莊西南的戚家莊村西南也發現殷代文化層和墓葬,但文化層較薄、墓葬稀疏。將近年陸續發現的這些地點計算在內,殷墟的范圍已達30平方公里,通過對殷墟文化的分期,不難看出殷墟的范圍是逐步擴大的。在殷墟文化一期偏早階段,其年代上限大體相當盤庚遷殷以后,下限不晚于武丁早期,從遺跡現象觀察,當時尚不具備都城規模。但到了一期偏晚階段。